守位“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四川下一步怎么走?
2025-01-22
本站记者 淡忠奎 余蕊均 本站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
摄图网_501236263
6.1%、5.4%、5.3%、5.7%。
这是四川2024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一条前高中低、企稳回升的坚强曲线,直观诠释了什么叫“承压前行、克难奋进”。
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施小琳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4年的重点工作,并给2025年工作划重点。
从成绩看,2024年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超过6.4万亿元,保持全国第5位。
从目标看,今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这里面有两个信号不容忽视。
首先是“保持全国第5位”。也是去年此时,四川正式官宣站上6万亿新台阶,在全国的排序首次超越河南,站到了粤苏鲁浙四个沿海经济大省的身后。
第二是“5.5%以上”这个指挥棒。按照官方解释,尽管四川现在总量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GDP仅约为全国的80%,发展协调性均衡性有待提高。若能在现有体量上实现预期目标,意味着一年将增加一个经济大市的体量。
无论是当期稳增长,还是长远强动能,四川都必须“全力以赴”,尤其是面对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更要“跳起摸高”。
下一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拼经济”的实现路径如何铺排?能否坐稳“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我们试图从四川省两会现场寻找答案。
抓早抓准
1月20日,虽是“大寒”,成都气温回升,甚至有了点初春的暖意。
不过,对于刚定下“5.5%以上”增长目标的四川来说,却有点“无心晒太阳”——因为春节即将来临,等节后再复工,2025年第一季度就将尽过半,必须“能早则早、能快则快”,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
一个客观情况在于,四川尽管不会像北方省份那样经历较长时间的低温天气,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夏季防汛、高温等,都可能对地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抓紧抓早,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抓紧谋划储备交通、能源、水力、安全、城市更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科技、产业、民生、矿产、新基建等领域有根产业、有效投资、有税源的好项目;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速实施西宁至成都铁路、绵遂内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
加快实施京东方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等在建产业项目,推动比亚迪半导体产业化、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
我们注意到,这份2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抓紧”“加快”,透露出强烈的紧迫感。
当然,操盘一个8000多万人口、6.4万亿元的经济体,工作必然千头万绪,除了行动要快,方向更要准。
拿提振消费的举措来说,近年来,文博演艺市场“一票难求”、赛事经济活跃“出圈”,尝到“甜头”的四川,今年还将继续挖掘新兴消费,不仅仅是加快发展演艺赛事、游戏电竞、国风国潮等新业态,还要培育集聚演艺赛事运营主体和人才队伍,力争“叫好又叫座”。
以成都武侯区为例,去年因承办“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既挣了流量,也赚了一笔真金白银。
图片来源:武侯发布
这次,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到要争取更多世界级、国家级重大单项赛事落地,而从实操层面来讲,高能级、高品质的重大赛事往往需要提前两年做准备。
除了瞄准消费市场精准发展,外贸领域的突破口则有点“惊艳众人”——北欧的三文鱼最快48小时可从捕捞地端上成都餐桌,今年将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三文鱼等特色单品全国集散中心。
据我们了解,这主要是基于成都离欧洲近的区位条件,发挥空中通道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以一条小小的三文鱼“搅动”整个对外贸易环节提质增效。
争先创优
四川科教资源富集,释放这部分“智力”潜能,将极大激发“新质”活力,加速新旧动能转化,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为此,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核心要义是瞄准实体经济主攻方向,让第一动力“打头阵”,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川字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个细节是,1月20日晚举行的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预算草案专题审议会,就是在听取预算草案情况报告的基础上,专门选取了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开展专题审议,可见工业和科技受关注的程度。
图片来源:本站记者 张建 摄
对四川来说,眼下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难题不只是钱“怎么花”、怎么用到“刀刃”上,还有很多关乎创新生态完善的“关键点”需要打通。
以中试平台为例,作为实现科技成果从1-100的关键一点,好的中试平台其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创企业在最初阶段活下来,并且加速发展。
不过,一位来自科技工作一线的四川省人大代表调研发现,目前四川还没有专门针对中试平台项目的用地性质、环节评审以及安全评审准入标准和规范,也存在部分新兴产业需要的中试平台得不到满足,缺少既懂技术又懂产业化市场化需求的中试工程师等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川也提出,要加快构建从创新成果发现、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推进成都科创岛“四链融合”先行先试,深入开展“校(院、所)企业双进·找矿挖宝”等系列活动,推进“1+N”中试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外溢转化。
站在6.4万亿的台阶上继续“生长”,并且肩负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重任,四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抢抓机遇、争先创优。
终端见效
当然,所有谋划都要用最终的呈现效果检验。
正如一位长期关注地方营商环境建设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强调的,政策出台一定不能画句号,而是要画冒号,后续效果持续的跟踪才能增强政策合力,提升企业“体感”。
当前,四川面临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叠加,战略牵引力加速转化释放。而要争取更大力度支持,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有效衔接,无疑需要市场主体去承接,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片来源:本站记者 张建 摄
在此背景下,如何为920万户经营主体降低融资、物流、用地、用能等生产经营成本,真正做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确是一件非常“考手艺”的事情。
我们注意到,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中特别强调,不仅要拿出务实管用的真招实招,还要推动工作闭环,把“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贯通起来,确保各项工作一抓到底、终端见效。
一边是降低温差、减少落差,一边还要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加强对外卖小哥、送餐骑手、网约车司机、自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关心服务和权益保障,建设更多“暖心之家”,打造更多友好社区,讲好更多友善故事,让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都能被看见、被关爱、受尊重。
说到此处,会场响起的热烈掌声,无疑是对四川友好包容的直接肯定。作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刚刚突破60%的经济大省,如何构建起“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有挑战,更有机遇。